HD-HALL2015年5月-6月实况录音排行榜
返回上一页

收藏

曲目

理查·瓦格纳:《唐豪瑟》序曲(指挥:余隆,中国爱乐乐团)

小约翰·施特劳斯:《新拨弦波尔卡》 (指挥:李心草中国爱乐乐团 )

埃克托·柏辽兹:《埃及艳后之死》

让·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指挥:张艺,中国爱乐乐团)

朱践耳:《纳西一奇》(指挥:陈燮阳,上海交响乐团)

录音手札

HD-HALL2015年5月-6月实况录音排行榜

理查·瓦格纳:《唐豪瑟》序曲

余隆/中国爱乐乐团 2015年5月25日 保利剧院,北京


小约翰·施特劳斯:《新拨弦波尔卡》

李心草/中国爱乐乐团  2015年5月25日 保利剧院,北京

 

埃克托·柏辽兹:《埃及艳后之死》

维罗妮卡·让/大卫·斯特恩/中国爱乐乐团 2015年5月9日 保利剧院,北京

 

让·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

张艺/中国爱乐乐团 2015年5月16日中山公园音乐堂,北京

 

朱践耳:《纳西一奇》 陈燮阳/上海交响乐团 2015年5月8日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海

点击下方图标 免费线上聆听
更多

No.1

理查·瓦格纳 :《唐豪瑟》序曲 余隆/中国爱乐乐团 2015年5月25保利剧院,北京

 

徐尧:《唐豪瑟》序曲对于余隆以及中国爱乐乐团来说无疑都是具有特别意义的一部作品。2000年中国爱乐在成立后的第一场公演音乐会上就凭借这部作品先声夺人,而在与DG公司录制首张唱片时也同样将它选入其中。在5月25日乐团成立十五周年音乐会上,将这首作品作为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正式曲目,是站在十五周年节点的一次回望。除却特殊意义之外,《唐豪瑟》序曲显然也十分符合余隆与中国爱乐乐团的音乐风格,二者在演绎此曲时的水乳交融给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许渌洋:同样的场地,同一位指挥,同一部作品,瓦格纳斑斓恢弘的《唐豪瑟》序曲对于中国爱乐来说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余隆指挥下的乐团一如既往地激情澎湃,挥洒自如,以昂扬自信的姿态为这部德国歌剧序曲中标志性作品赋予无限动能,乐团壮硕的管弦乐肌体,丰沛的音响幅度得到了无以复加地彰显,二者精诚合作,重现了15年前乐团首次公演时的辉煌时刻,对于没有亲历过千禧年那一历史瞬间的乐迷而言,这实属不可多得的聆听体验。

 

也纳:《唐豪瑟》序曲于中国爱乐乐团是一首有着特别意义的曲子,15年前中国爱乐乐团刚一成立时演出的第一部德国作品是便是这首序曲。中国爱乐乐团的团长李南认为这部作品是最能代表德国风格的作品之一,15年后,在这一特殊的时刻再听这部作品,慨叹时光荏苒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爱乐多年来不断追求德奥风格所取得的成果。这是余隆总监与中国爱乐乐团15年来的全心投入之作,真情流露,值得推荐。

 

柯辉:十五年前当中国爱乐成立之初,中国爱乐乐团艺术总监余隆就是用瓦格纳《唐豪瑟》序曲开启了中国爱乐的历史征程,十五年后在乐团的嘉宾与忠实的听众面前,余隆再次用《唐豪瑟》序曲作为这场纪念音乐会的压轴曲目,十五年的风风雨雨都化在这首瓦格纳描绘追求真理与救赎的序曲里,十五年前的意气风发乐音已经变为十五年潜心求索的心声。

 

周皓:第一场公开音乐会、在DG发行的第一张唱片、成立十周年庆典演出……对于中国爱乐乐团而言瓦格纳的《唐豪瑟》序曲有着特别的意义,在乐团成立十五周年的庆典音乐会上再次演奏这部作品,这个时刻显得尤其重要。《唐豪瑟》是最能展现中国爱乐风格的一部作品:充满戏剧性的音乐张力、层层推进的爆发、一往无前的气势,乐团对德奥作品的掌握得到了毫无保留的展示。当乐团在余隆的指挥下再一次演奏这部作品,剧场内响起的不仅仅是瓦格纳的音乐语汇,更是无数令人感慨的时刻与道不尽的回忆。


No.2

小约翰·施特劳斯: 《新拨弦波尔卡》 李心草/中国爱乐乐团  2015年5月25保利剧院,北京

 

徐尧:相比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拨弦波尔卡》,这首“新拨弦”虽然也经常出现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但显然对于中国听众来说并不那么有名,也在国内很少有机会听到,然而两首乐曲不论在配器上(仅使用弦乐拨弦与钟琴)还是风格上都十分近似,也同样动听。曾在维也纳学习生活多年、对施特劳斯的音乐有着丰富经验的指挥家李心草,在中国爱乐乐团成立15周年音乐会上对此曲的演绎,让我们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了一个精致华美的维也纳。

 

许渌洋:在“大场面”中表现“小作品”实属一种挑战,在像中国爱乐乐团成立15周年的纪念音乐会这样的庆典场合中,李心草的《新拨弦波尔卡》举重若轻,信手拈来,让鲜明的维也纳曲风呼之欲出,及极小的空间内撩拨其音乐趣味波澜,乐团的弦乐演奏家借机展现出高超的演奏实力,声音的颗粒感、质密度都颇为上成,不啻为当场演出的一抹亮色。

 

也纳:中国爱乐乐团成立15周年音乐会上15位指挥家轮番登场,每人都献上了自己最为擅长的曲目。李心草选择的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新拨弦波尔卡》是整场演出中最为短小的作品,但却令观众印象同样深刻:地道的演绎令人仿似有啜一口维也纳的Melange咖啡后的愉悦。这部作品不是我们记忆中的《拨弦波尔卡》,而是“新”,究竟“新”在哪里?大家听听看!

 

柯辉:指挥家李心草曾经在维也纳国立音乐学院学习,音乐之都的氛围对他的音乐事业可谓影响深远,也在他指挥的音乐中有了深深的烙印。这次他受邀执棒中国爱乐成立15周年音乐会,他选择了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一首欢快动听的《新拨弦波尔卡》,这首节奏欢快,快速活泼的乐曲与刚刚十五岁的中国爱乐乐团相当融合,双方充满欢乐童趣的演绎也让在场的观众与嘉宾开心异常。

 

周皓:长期以来我都认为李心草在舞台上的幽默感和亲和力释放的更加淋漓,这一次与中国爱乐乐团在庆祝乐团成立15周年音乐会上合作的小约翰·施特劳斯《新拨弦波尔卡》便是一例证。在这场无与伦比的庆典音乐会上,这一充满趣味的作品在演奏结束的那一刻让全场观众不觉莞尔,大有举重若轻之灵气。而素以霸气著称的中国爱乐也同样在这个作品的演奏中展现出了其轻盈、幽默的一面,这个录音每一次的播放都可以让人再次感受到音乐会现场台上主角与台下观众之间通过音乐建立起默契氛围。

 

No.3

埃克托·柏辽兹 :《埃及艳后之死》 维罗妮卡·让/大卫·斯特恩/中国爱乐乐团 2015年5月9保利剧院,北京


徐尧:在与中国爱乐乐团首度合作的这场音乐会上,法国女高音歌唱家维罗妮卡·让选择了柏辽兹《埃及艳后之死》这部在中国此前从未上演过的作品。这部作品属于作曲家的四首《罗马大奖康塔塔》之一,在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已经成为了顶级女高音歌唱家借以挑战声乐技巧极限的炫技作品。维罗妮卡也许是当今将这部作品演绎得最为出色的歌唱家之一,她在这场音乐会上的表现令人心驰目眩,不仅技巧卓绝,更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作为优秀的歌剧指挥家与声乐指导,大卫·斯特恩的表现也同样令人信赖。

 

许渌洋:也许很多乐迷错过了这场低调而含金量十足的音乐会,而这款录音将最大程度弥补这份遗憾。维罗妮卡·让与《埃及艳后之死》的搭配实乃作品与演绎者间的绝佳组合,而邀请这样一位优秀的法语抒情女高音演唱柏辽兹这部“冷门之作”在国内舞台更是可遇不可求。维罗妮卡以她精湛的演唱独步舞台,在方寸间诠释了一位敏感、嬗变的戏剧性人物,其在广板“冥思”一段的演唱细致入微,耐人寻味。这无疑是国内乐团演出季舞台上难得的声乐演出佳品,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款录音的价值将愈发明显。

 

也纳:这场中国爱乐乐团的音乐会完成了柏辽兹《埃及艳后之死》与布索尼《图兰朵组曲》两部作品在中国的首演,而柏辽兹的这部作品不但国外演出频率不高,连录音也比较罕见。这一次能够亲赴现场的乐迷有两重幸运:见证首演时刻与享受名家演绎。担任独唱的是国际乐坛鼎鼎大名的法国女高音维罗妮卡·让,她不但在古乐领域成绩骄人,更是一位柏辽兹作品的权威专家,此前也将这部作品灌录成碟,因此演绎起来得心应手,将埃及艳后离世之前的复杂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再加上大卫·斯特恩与中国爱乐乐团的精彩配合,整部作品贯穿着凄凉之美,让人听后心碎。

 

柯辉:大卫·斯特恩与维罗妮卡·让十分精彩的演绎了《埃及艳后之死》这部柏辽兹早期为竞争罗马大奖而创作的康塔塔,维罗妮卡是当今在歌剧、宗教音乐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法国女高音之一,甜美的歌喉与不落俗套的肢体语言让这部鲜为人知的作品焕发出新意。

 

周皓:说来有趣,作为指挥家的大卫·斯特恩在国内却似乎总是被“小提琴大师斯特恩之子”的光环所笼罩,也因此导致他的才华在一定程度上被有意无意的忽视,事实上他对于古乐的演绎有着令人赞叹的水准。与中国爱乐乐团合作的这场音乐季演出从选曲上便体现出了斯特恩学术的一面,柏辽兹罗马大奖康塔塔四部曲之一的《埃及艳后之死》是一部甚少被搬上舞台的杰作,加之此次诠释这部声乐与乐队作品的维罗妮卡·让恰恰又是一位母语为法语的明星级巴洛克歌唱家,这样的曲目、音乐家和乐团搭配组合,加之现场精彩的发挥,无疑使得这个录音具有令人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No.4

让·西贝柳斯 第二交响曲 张艺/中国爱乐乐团 2015年5月16中山公园音乐堂,北京

 

徐尧:在西贝柳斯诞辰150周年之际,指挥家张艺与中国爱乐乐团奏响了也许是国内乐团演奏西贝柳斯音乐的最强音。西贝柳斯的第二交响曲旋律优美,情感丰富,虽然广受乐迷喜爱,但却并不是一部容易在音乐会上演得出彩的作品,因为极容易演得拖沓无趣,然而张艺与中国爱乐乐团的演绎显然不在此列。指挥家用绵长的线条与舒展的呼吸细致地勾勒出音乐的轮廓,乐团则以惊人的张力予以回应。在这个充斥着各类纪念西贝柳斯音乐会的“西贝柳斯年”里,这样的一场音乐会应是一份献给天国的作曲家最好的礼物。

 

许渌洋:西贝柳斯的早期交响曲作品耐听,却并不易于演奏,它有着独特气息与脉动贯穿,分布着精密的管弦乐细节,不是难以逃遁出煽情的陷阱,就是在宏大音乐结构中迷失。但指挥家张艺和中国爱乐合作的此版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却令人信服:宏伟壮丽、感人至深,又不失细腻,有着布鲁克纳般的肃穆凝重格调,又最大限度地释放着音乐内在的情感张力,可贵的是乐团自始至终保持着平衡圆润整体音色,让整部作品散发着迷人光芒,值得回味。

 

也纳:2015是芬兰伟大作曲家让·西贝柳斯诞辰150周年,中国爱乐乐团也安排了一场颇具分量的西贝柳斯专场音乐会表达敬意。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是作曲家流传最广的交响曲之一,但想演绎得酣畅抓人却十分不易。时隔五年,张艺与中国爱乐乐团再度合作,双方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乐团在张艺的指挥下展现出了绚丽的色彩,情感喷涌而出,令人大呼过瘾。这台音乐会可算得上西贝柳斯年至今北京的音乐舞台最为出色的一场。

 

柯辉:张艺指挥指挥中国爱乐再次迸发出了迷人的气息,这一次的合作选择了意气风发的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虽然张艺采用了相对慢一些的节拍,但是乐曲中那种层层推进,一浪高过一浪的激情反而更加清晰的呈现在听众面前。今年恰逢西贝柳斯诞辰150周年纪念,中国爱乐这场演出是很好的献礼。

 

周皓:张艺和中国爱乐乐团这个组合继2010年创造出那令人为之印象深刻的李斯特《浮士德交响曲》之后双方已阔别五年之久,西贝柳斯年使得他们再度合作,并且不负众望的打造了又一个值得被再三品味的演绎。事实上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作品本身也十分适合这个组合,乐团所产生的张力使作品磅礴的一面得到了令人赞叹的呈现,而张艺特有的细腻又化作了对作品瑰丽婉转的极佳注解。

 

No.5

朱践耳 《纳西一奇》 陈燮阳/上海交响乐团 2015年5月8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海


徐尧:相比起朱践耳先生那些相对严肃的交响曲作品,《纳西一奇》以及同时代的《黔岭素描》等交响诗作品无疑是更加可爱的。这些充分融合了中国少数民族与当代管弦乐语言的作品无论技法与结构,还是在和声的运用以及旋律的变奏上都为中国当代的音乐创作开辟了新的天地并树立起典范。1984年,黄贻钧先生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完成了《纳西一奇》的首演;31年后,在黄贻钧诞辰百年之际,上海交响乐团在其名誉总监陈燮阳的指挥下再度演出了这部作品,让听众再度感受到了这部中国当代音乐经典之作的巨大魅力。

 

许渌洋:1984年朱践耳的交响音诗《纳西一奇》由黄贻钧指挥上海交响乐团首演,在纪念这位中国泰斗级指挥家百年诞辰音乐会上再度演绎,其意义自然非同凡响。朱践耳的这部作品有着20世纪初西方音乐的鲜明烙印,不乏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音乐魅影,其对于民族音乐语言与西化探索越来越被世人珍重,岁月荏苒,时过境迁,国内乐团在技术风格上日臻完善,对此类作品的把握愈发纯熟,加之朱氏作品专家陈燮阳的悉心雕琢,让整部作品气象万千,玲珑剔透,甚是耐听。

 

也纳: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有无数的珍品,而纳西族的东巴音乐正是其中的一部分。东巴音乐原本是在宗教祭祀中使用的曲调,我们一般难有接触的机会,作曲家朱践耳用西方管弦乐的表现手法,勾画出“铜盆滴漏”、“蜜蜂过江”、“母女夜话”、“狗追马鹿”四幅场景,纳西族的音乐气息迎面扑来,可称得上是一次西方音乐表现手段与东方民族音乐元素的成功融合。陈燮阳与上海交响乐团的演绎使这部《纳西一奇》让人听来津津有味,神秘感十足之余又令人遐想不已。

 

柯辉:朱践耳,60岁才开始创作交响曲的中国作曲家,在短短二十多年间创作出了十多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交响乐作品,可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朱老的交响曲创作继承了西方传统技法,又融入民族的音乐语言,好听又不俗套。上海交响乐团在这场纪念黄贻钧诞辰一百周年音乐会上选择这部,既是缅怀过去又是展望未来。

 

周皓:上海是一个能包容传统与时尚,东方与西方不同文化并且利用其中差异而大胆创新的城市,这样的特点也在上海交响乐团的发展史中得到体现。黄贻钧,上海交响乐团百余年历史中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见证和参与了乐团从工部局时代以来的数十年变革发展,而作曲大家朱践耳的管弦乐作品《纳西一奇》则同样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进行了不露痕迹并令人感到惊喜的融合。在上海交响乐团纪念黄贻钧诞辰百年音乐会上,这部作品如同一个记载时空隧道的相册那样展现在众人面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