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爱乐乐团 中山公园音乐堂 交响音乐会 指挥:劳伦斯·福斯特
返回上一页

收藏

曲目

小约翰·施特劳斯:皇帝圆舞曲,作品437

库特·威尔:七宗罪(中国首演)

约瑟夫·海顿:前奏曲,混沌的表示 选自《创世纪》

约瑟夫·海顿:C小调第95交响曲,Hob.I:95

录音手札

Microphones:
DPA 4006-Anniversary Edition
Neumann TLM149
SCHOEPS MK4
SENHEISSER-MKH8040
Neumann 184
Mic amplifiers 话筒放大器:
Prism sound-MMA-4             Neve 1073 
Millennia HV-3D-8
A/D converter 模数转换器:
Prism Sound Orpheus
DAW 数字音频工作站:
Pro-Tools 11 HDX
Monitoring equipment 监听系统:
AKG K271
SENHEISSER HD700
BAREFOOT MM27 Gen2
PMC OB2 & SOVEREIGN單端後級ETERNITY
Cables线材:
Power Cable电源线:Siltech Classic Anniversary Series

中国爱乐乐团 中山公园音乐堂 交响音乐会 指挥:劳伦斯·福斯特

海蒂·布伦纳,次女高音

男声四重唱:马库斯·施密德尔(男低音)

马库斯·扎普、曼努埃尔·沃尔维茨(男高音)

莱纳·施耐德-瓦特博(男中音)

指挥:劳伦斯·福斯特

录音日期:2014.11.29

点击下方图标 免费线上聆听


约翰·施特劳斯《皇帝圆舞曲》
皇帝圆舞曲,作品第437号(Kaiser Walzer,op.437),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作于1889年秋,同年10月在柏林王宫庭园舞厅由作者亲自指挥进行首次演出。当时作者担任宫廷舞会乐长,曾创作两首以皇帝为题材的圆舞曲,另一首是为庆贺奥皇即位40周年而作的《皇帝庆典圆舞曲》(Op.434),写于1888年。而本首《皇帝圆舞曲》以华丽的旋律、典雅的风格胜过前者,且广为流传。

约瑟夫·海顿Joseph Haydn(1732-1809)
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十八世纪欧洲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体裁广泛,涉及声乐、器乐各个领域,尤其对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的形成、完善和发展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是世人公认的“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奠基人”。他晚年创作的十二部《伦敦交响曲》和大型清唱剧《创世纪》、《四季》以及《皇帝四重奏》等作品,代表了他一生创作的最高成就。海顿作品中所体现的鲜明的民族特色、民主思想和艺术独创性,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真正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他那不朽的音乐作品对同时期另一位大音乐家莫扎特和以后的大音乐家贝多芬的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海顿一生经历坎坷,生活道路曲折。但是,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他却用纯朴、善良和慈爱的心,将毕生的才华和精力都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国家和人民,并忠贞不渝地为他们寻找着欢乐和慰藉。海顿的音乐价值在于它面向现实,面向人生,气息清新,朝气蓬勃,令人受到鼓舞;也因为它在作曲技术上奠定了欧洲古典时期的交响曲和室内乐的规范,从而形成了德奥音乐经久不衰的优良传统。

海顿《第95交响曲》
海顿的第九十五交响曲,C小调,Hob.1.95,作于1791年。共4个乐章:1.中庸的快板,C小调。无序奏而马上以木管与弦乐奏出第一主题开头动机,然后又以弦乐奏出动人的第二动机,第一主题的这两个动机,先是呼唤后是应和。第二主题以第一小提琴降E大调奏出,前半加入圆号,在B段则由第二小提琴以三度重迭;后半由中提琴演奏下八度音程,下三度的第二小提琴反复后,低音管以三连音为中心形成小结尾。发展部第一部分以开头动机A作对位法处理构成,转入F小调而终止于属音。第二部分B动机以降A大调始,在属七音上终止后,第三部分A动机再发展下去,转入F大调。第四部分以降B大调第二主题始,第五部分自降E大调起展开第二主题最后的三连音动机。2.如歌的行板,降E大调,两段体的主题及两段分别变奏4次。主题旋律由第一小提琴演奏,后半部以第一、第二小提琴作对比。以大提琴演奏的第一变奏非常动人。3.小步舞曲,C小调,中段为C大调,大提琴再次表现分散和弦音形化的音型。4.终曲,活泼的快板,C大调,第一主题为两段体,规模庞大,最初的两小节支撑着中心动机。在经过部,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以对位形态展开开头动机。第二主题为第一小提琴表现从经过部对声部发展出来的主题,由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隔三度演奏第一主题开头动机。发展部表现对位技巧:第二主题提高五度,加入木管,第一小提琴与第一双簧管表现后,提高二度,由中提琴以下的弦乐和第二双簧管、低音管,再加上长笛、第二小提琴的第三声部,以对位法展开。

库特·威尔《七宗罪》
《七宗罪》由德国作曲家库特·威尔(1900-1950)于1933年创作,剧本作者是著名德国戏剧家、诗人布莱希特。这是一部形式独特的舞台作品,带有演唱和芭蕾舞表演,同时在结构上又有清唱剧风格,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体裁。剧情通过讲述美国人安娜一家围绕着攒钱建宅、进城打工的故事,表达了对当时资本主义体制为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的揭示和批判,体现出脚本创作者布莱希特本人鲜明的社会观点。安娜姐妹由女高音演唱,家庭成员的角色包括父母、兄弟四人,分别由男高音、男中音和男低音饰演。

该作品由序幕、尾声和七个场景构成,序幕中安娜介绍了故事背景,七个场景展现了安娜七年中在洛杉矶、费城、波士顿等七座美国城市工作的故事,并且将七座城市分别与暴怒、贪食、傲慢等“七宗罪”进行对应。

作为库特·威尔与布莱希特合作的最后一部重要作品,《七宗罪》的音乐风格展现出作曲家对传统音乐技法与风格的充分掌握,同时融入那个艺术理念大变革背景下的时代气息。考虑到故事背景发生在美国,库特·威尔在音乐中融入了相当的爵士音乐元素。有趣的是,虽然《七宗罪》是对美国社会的批判,但作品在美国却大受欢迎,使得移民美国的库特·威尔在美国十分受人尊重。此次中国爱乐演出的是该剧的音乐会版。


指挥 劳伦斯·福斯特
劳伦斯·福斯特是世界著名指挥大师,1941年出生于旧金山,18岁时就已担任旧金山芭蕾舞团的指挥,同时任旧金山爱乐乐团指挥祖宾·梅塔(Zubin Mehta)的助理。 在近50年的指挥生涯里,他曾执掌许多世界一流乐团,包括伦敦皇家爱乐乐团、休斯顿交响乐团、蒙特卡洛国家交响乐团。他还同众多知名交响乐团合作,包括BBC 爱乐乐团、维也纳交响乐团、赫尔辛基爱乐乐团等。2002 年起受任成为里斯本古本加交响乐团(Gulbenkian Orchestra)的音乐总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