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交响乐团 - 柴可夫斯基作品专场音乐会(三)
返回上一页

收藏

曲目

柴可夫斯基: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

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

录音手札

宁波交响乐团 - 柴可夫斯基作品专场音乐会(三)

大提琴:杨锰

指挥:夏小汤

录音时间:2017.9.8

点击下方图标 免费线上聆听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是柴科夫斯基创作成熟时期的产物,当时他只有29岁。乐曲的初稿在1869年写出,经1870年和1880年两次修改后定稿。由于这部作品是在其密友民族乐派大师巴拉基列夫的建议下创作的,柴科夫斯基将它题献给巴拉基列夫。《罗密欧与朱丽叶》原本是意大利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记述了14世纪在意大利东北部的小城维罗纳发生的一个悲剧:蒙太古家族的罗密欧与凯普莱特家族的朱丽叶真心相爱,爱情的力量使这对情人敢于置两家贵族的世仇于不顾,在神父劳伦斯的帮助下秘密成婚。而他们还是无辜地牺牲了性命,只是棺材中的他们终于消除了两大家族年代久远的血仇。关于这个传说,在很多作家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但是这个题材只有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英国天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著作中,才体现出真正的艺术价值。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充满人道主义精神,它有力地揭示了中世纪社会的守旧,无情地揭露了封建世界对人的情感的残酷压制。

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
《如歌的行板》是柴可夫斯基1871 年创作的D 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是这部作品中最动人的乐章。主题采用俄罗斯民歌《凡尼亚坐在沙发上》。这首民歌是1869 年作者在基辅附近卡明卡他妹妹的庄园里听泥瓦匠唱的歌。记录后,立即配上和声,收入改编为钢琴二重奏的《俄罗斯民歌五十首》内。两年后,他写《第一弦乐四重奏》时,就很自然地运用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曲调。《如歌的行板》是柴可夫斯基作品中最为人们熟悉与喜爱的作品之一。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在听这一乐章时,曾为它流下眼泪,只是因为它很感人。并说通过这一作品使他“接触到忍受苦难人民的灵魂深处。”鲍恩和巴尔巴拉在《挚爱的朋友》一书中说:“《如歌的行板》是柴可夫斯基的代名词,正如亨德尔的《广板》一样,世人有时简直忘了作者还写过别的作品。”

柴科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
《第六“悲怆”交响曲》大约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间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第六交响曲首演于同年的10月28日,六天之后,作者不幸染上霍乱,与世长辞。此曲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 

第六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点也就构成本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征,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等优点,都在这部交响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证,因此这部作品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