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响乐团-纪念黄贻钧诞辰一百周年专场音乐会
返回上一页

收藏

曲目

巴伯:弦乐柔版,作品11

朱践耳:音诗“纳西一奇”

刘天华:良宵(黄贻钧改编)

黄贻钧:花好月圆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作品68

录音手札

Microphones:
DPA 4006
SCHOEPS MK4
DAW 数字音频工作站:
Pro-Tools 11 HDX 
Monitoring equipment 监听系统:
AKG K271
SENHEISSER HD25
BAREFOOT MM27 Gen2
PMC OB2 & SOVEREIGN單端後級ETERNITY 
Cables线材:
Power Cable电源线:Siltech Classic Anniversary Series

上海交响乐团-纪念黄贻钧诞辰一百周年专场音乐会

指挥:余隆、陈燮阳、曹鹏、候润宇

录音时间:2015.5.9


点击下方图标 免费线上聆听
更多


巴伯《弦乐柔板》
美国作曲家巴伯的作品。这个小乐曲在7声部的总谱上仅写了67小节,却成为巴伯名扬世界之作。1938年由托斯卡尼尼指挥NBC交响乐团首演。该作品之所以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其原因不仅是由于伟大的指挥家参与了演出,而且还因为托斯卡尼尼通常是很少接纳现代作品的。这部于1937年在罗马创作的弦乐四重奏的柔版乐章,第二年得以改编为弦乐管弦乐曲,5种弦乐器中进一步将第二小提琴和大提琴分成两部,形成7个声部的编制。

在其他弦乐柔美的和声伴奏下,第一小提琴提示出纯朴而简洁的主题。接着,中提琴以低五度音程应答,像展开自由的赋格曲似地作对位法式的展开。然后大大地膨胀音强达到高潮,再由梦幻般的弱音奏出的原主题结束全曲。这种安宁幽静、朴素无华的变化,蕴藏着无限的雅趣,真正显示了巴伯音乐特征的优秀作品。

1936-1938年期间,巴伯创作了他的第一部弦乐四重奏,并且将其中的慢板乐章改编成弦乐作品,由著名指挥家托斯卡尼尼率美国国家广播公司交响乐团作了首演,并立即获得了成功,这就是后来几乎成为巴伯标签的《弦乐柔板》。《弦乐柔板》整曲自始至终沉浸在难以排遣的悲哀之中,无怪乎人们常常把它与绝望与死亡相联系,并且被用在多位名人的葬礼上,如摩纳哥皇妃格雷丝•凯利,美国总统肯尼迪,罗斯福等等,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利昂婷.普赖斯要求在自己的葬礼上也用这支曲子。《弦乐柔板》还被用在多部影片之中,比如《象人》,《野战排》、《罗伦佐的油》、《野芦苇》和《北方》等等。在美国大众媒体的鼓噪之下,《弦乐柔板》成了耳熟能详的曲子,而它的创作者巴伯则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字。

朱践耳交响音诗《纳西一奇》                     
这部交响音诗由当代中国作曲家朱践耳完成于1984年春。同年在第十一届“上海之春”由上海交响乐团首演,黄贻钧指挥。这部作品以云南纳西族的口弦音乐为基本素材。纳西族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象形文字及用它写成的巨著《东巴经》,为世界文化之珍奇。东巴舞十分独特,刚发现不久的东巴舞谱为世界最早记录舞姿的文献。纳西族居住处的玉龙山雪峰、虎跳峡飞浪、500余岁的万朵茶花古树,皆为稀世之奇观。纳西族民间音乐中小巧玲珑的口弦,更是别具一格,为诸奇中之又一奇。于是这部作品便以此而取名。

口弦由三片竹簧组成,在三个基本音之外尚可发出不同系列的泛音,为多调性重叠提供了依据。此外,它音色丰富、节奏多变,与本民族其他民间音乐在风格上融为一体,成为作曲家艺术创造的基础。乐曲包括四个乐章,每个乐章的标题均取自口弦音乐,作曲家根据这些标题的意境展开丰富的艺术想象,结合纳西族民歌的特点,写出了形象各异、情态丰富的音乐。

第一乐章,“铜盆滴漏”。这是一支飘游在幽静旷野中的夜曲,音乐深沉。结构为三部曲式,A段主题源于纳西族的“谷气”调,这种调式很特别,其音列结构与全音阶相似,用萨克管独奏,朴实、深远、耐人寻味。B段主题取材于民间二重唱情歌的“时受”调,音调活动于纯五度音程内一个不完全的半音列,由弦乐奏出,强调口语化的句态和“起、承、转、合”式的吟咏,其音调的起伏升降、节奏的前紧后松,极富民间音乐的韵律感。它像是寂静夜间歌手的吟哦,或像是远方传来的纳西笛声;又像是“东巴”(纳西族中有文化的执掌习俗礼仪的巫师)在诵经.

第二乐章,“蜜蜂过江”,它用音乐造型手法,描绘蜜蜂由远而近,越过滔滔江水后又逐渐远去,意在以勤劳、不畏艰险的蜜蜂象征纳西人民勇敢豪放的性格。音乐由三个段落组成,以小提琴和长笛交替演奏的十六分音符旋律为蜜蜂主题,用音色粗壮的铜管描绘大江。蜜蜂主题为D调,大江主题为降A调,两主题的叠合,刻画了由远方嗡嗡飞至的蜜蜂遇到拦断了道途的江水。第二段,两主题的调性分别作上、下小三度的推移,在F调上重合,描绘蜜蜂在江河上空飞越。第三段,两主题的调性再次分别作上、下小三度推移,蜜蜂的调性(降A)与大江的调性(D)正好是第一段两主题调性的互换,意味着蜜蜂飞过大江后,“弱者” 变成了“强者”、貌似强大的江流被小蜜蜂“征服”了。

第三乐章,“母女夜话”。音乐柔美、抒情。分为四个段落,运用调性布局的变化推动音乐的展开。第一段,大提琴奏出的“母亲主题”和由小提琴奏出的“女儿主题”,同在降A调呈示。第二段,两主题的调性分别向上、下推移大二度,形成降B/降G二重调性结合。第三段,两主题各自再作大二度反向推移,构成C/E二重调性。第四段仍以同样“步伐”,在第三段基础上再作一次反向推移,结果两主题统一在D调之中。这样的处理与作曲家所塑造的音乐形象不无关联,它仿佛描述了母女二人在夜间细声地谈话,最初各自陈说自己的意见,由于年龄、性格和经历上的差异,这两代人对生活中某些事物的意见不尽相同,偶尔也有“争论”,但最后她们“统一”了,母女二人终又心心相印。

第四乐章,“狗追马鹿”。这是狩猎生活的写照,表现了纳西族人民强悍、粗旷的性格。作曲家采用多层次的平行、模仿、固定反复等形式,形成丰富的多调性组合形态,描绘围猎时追逐、呼喊的情景和紧张、惊险的场面。

该作品1984年获第十一届“上海之春”创作奖,多次在国外被演奏。

刘天华《良宵》
《良宵》,原名《除夜小唱》,是刘天华于1928年除夕即兴创作的一首二胡曲,是刘天华音乐生涯中写作时间最短的一首乐曲。全曲形象单一、抒情、清新、明快,给人以怡然自得之感,生动描绘了作者与友人欢叙守岁、共度良宵的愉悦心情。1928年1月22日,正值除夕之夜,刘天华邀请了一些因经济困难等原因留校度寒假的学生到他家中过年。当时的他在几年不懈的努力下,在民乐改进方面有了很大进展,刚刚与同仁一起成立了“国乐改进社”,在理想一步步靠近现实的过程中感到了极大的欣慰,对未来、对胜利充满了希望。而室外,鞭炮四起,还不时传来孩子的嘻闹,一片过年时的喜气洋洋的景象。[1] [2] 在这种其乐融融的情境之下,刘天华随手拿过二胡,任意拉着乐曲。拉着拉着,他忽然站起来,匆忙拿起纸笔,飞快地记下所拉的乐谱。就这样,边拉边记,边记边改,二胡独奏曲《良宵》就写出来了。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作品68 
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一生虽然以交响曲体裁创作的音乐只有四首,但仍被称为是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这是因为他的作品内涵丰富,充满了哲理。勃拉姆斯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被世人称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所谓“第十”是指该曲不仅在风格、结构上续接了贝多芬不朽的九大交响曲,而且在思想深度及精神内涵上也继承了贝多芬音乐深刻的思辨性。在这部乐曲中充满了斗争、烦恼、苦闷、失意、喜悦等人间七情六欲的交织,是遍历人世沧桑者最伟大的精神安慰,也是勃拉姆斯留给世人的精神至宝。 

勃拉姆斯为创作这部作品,共花费了21年的时间(1855~1876),完成时,他已经43岁。此曲的写作之所以耗时长久,并不是因为作曲家忙于其他作曲工作,而是其态度十分慎重。勃拉姆斯本来就很严谨,在交响曲创作方面更是如此。所以他不惜半生的推敲、琢磨,才写出了这首能和贝多芬交响曲相提并论的登峰巨作。


指挥 余隆
余隆是活跃于国际乐坛的最杰出的中国指挥家。现任中国爱乐乐团艺术总监和首席指挥、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和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上海夏季音乐节艺术总监。

余隆是与世界顶尖级交响乐团合作最多的华人指挥家。他与世界各地众多知名交响乐团和歌剧院有着广泛合作,他指挥过的乐团有纽约爱乐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费城乐团、洛杉矶爱乐乐团、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华盛顿国家交响乐团、辛辛那提交响乐团、巴黎管弦乐团、班贝格交响乐团、汉堡国家歌剧院、柏林广播交响乐团、莱比锡广播交响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悉尼交响乐团、BBC交响乐团、香港管弦乐团、东京爱乐乐团和新加坡交响乐团等。

余隆1964年出生于上海的音乐世家,自幼随外祖父、著名作曲家丁善德教授学习音乐。后求学于上海音乐学院和德国柏林高等艺术大学。先后受教于中国音乐教育家黄晓同教授和德国歌剧指挥家鲁宾斯坦教授等名师。出色的音乐天赋、优越的教育背景及广博的社会资源为余隆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得他能够迅速成长为一位成就卓著的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

余隆的艺术生涯涵盖指挥和艺术管理领域。1992年自德国学成回国后,余隆担任中央歌剧院常任指挥。同年,他创办了首届北京新年音乐会,并连续三年担任指挥,开启国内演出新年音乐会之先河。1993年起,余隆连续五年为香港市政局指挥歌剧演出。1998年,余隆发起并创办了北京国际音乐节,担任艺术总监。在他的出色领导下,北京国际音乐节不仅成为中国和亚洲规模最大的音乐节,也跻身于全球知名度最高的音乐节之列。在过去若干年间,金秋时节的北京国际音乐节上呈现了由众多著名乐团如柏林爱乐乐团和纽约爱乐乐团演出的精彩音乐会以及柏林德意志歌剧院、威尼斯凤凰歌剧院和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等带来的歌剧盛典,如《尼伯龙根的指环》、《玫瑰骑士》、《唐豪瑟》、《茶花女》、《纳布科》、《璐璐》和《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

2000年,余隆参与创建了中国爱乐乐团,并担任艺术总监和首席指挥。余隆期望通过与众多世界知名音乐家的合作,使中国爱乐乐团发展成一个全能型职业化乐团,不仅向全世界介绍优秀的中国交响乐作品,也使得中国音乐家对西方音乐各时期及各种风格作品的演奏达到全新水准,并且在不同音乐形式上均有建树。余隆指挥中国爱乐乐团举行了许多大型作品的中国首演。2002年10月,作为第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余隆指挥包括中国爱乐乐团在内的近千名中外音乐家演出了马勒的第八《千人》交响曲,完成了这部宏伟巨作的历史性中国首演。从那时起,余隆指挥中国爱乐乐团演奏了数百部古典音乐的文献作品,并被誉为中国诠释德奥作品的最权威的指挥家。

2001年9月,余隆率中国爱乐乐团在台湾地区举行了成功的巡回演出。2002年6月,余隆率中国爱乐乐团参加了波多黎各的卡萨尔斯音乐节,随后在圣何塞、洛杉矶等地进行了美国西海岸巡演。同年9月,余隆再次率中国爱乐乐团赴海外巡演,在日本东京、神户、大阪和韩国汉城演出,所到之处均深受欢迎,尤其是在东京三得利音乐厅的音乐会,赢得了包括日本皇室成员在内的两千余名日本听众的热烈喝采,取得了轰动性成功。2003年,余隆的一系列重要指挥活动包括与东京爱乐乐团合作并率该团在中国巡演。同年5月起,他在作为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与中国爱乐乐团艺术总监和首席指挥的同时兼任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9月,余隆率领中国爱乐乐团赴欧洲巡演,在著名的巴黎国家歌剧院、华沙国家大剧院和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金色大厅演出,获得巨大成功。11月至12月间,余隆与大提琴家米沙·麦斯基和广州交响乐团一道进行大规模巡演,在巴黎香榭丽舍剧院、卢森堡音乐学院音乐厅、荷兰阿姆斯特丹音乐厅、开罗歌剧院和亚历山大音乐厅演出。2005年2月至4月,余隆率领中国爱乐乐团进行了规模空前的环球世界巡演,历时四十多天,跨越北美和欧洲,不仅在中国乐团出访史上前所未有,在全亚洲交响乐团中亦属罕见。2008年5月7日,余隆指挥中国爱乐乐团和上海歌剧院合唱团在梵蒂冈城保罗六世礼堂为教宗本笃十六世及八千余名听众演出了莫扎特的《安魂曲》,成为令全世界瞩目的重要文化盛事。英国《卫报》称此次意义非凡的演出为“中梵借音乐外交‘破冰’”。2009年11月,余隆率领上海交响乐团在纽约、洛杉矶、多伦多、圣地亚哥等北美12座城市进行了极为成功的巡演,《纽约时报》在2009年11月9日刊载专文介绍余隆的艺术成就,将余隆誉为“中国的赫伯特·冯·卡拉扬”。2010年3月,余隆率上海交响乐团赴波兰参加第十四届贝多芬音乐节,并在华沙和罗兹两座城市演出,受到各界高度评价。2011年,余隆再次率中国爱乐乐团巡访美国西海岸十数个城市。2012年中国春节期间,余隆指挥纽约爱乐乐团在纽约林肯中心的菲舍尔音乐厅举行了首次中国新年音乐会,使得他的指挥艺术再一次在美国享受盛誉。

余隆作为指挥家以及交响乐团和音乐节的领导者多年来始终大力倡导当代音乐,他领导下的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国爱乐乐团和广州交响乐团等机构和团体向当今最重要的作曲家委约创作,包括克里斯托夫·潘德列茨基、约翰·威廉姆斯、菲利普·格拉斯、霍华德·肖、郭文景、谭盾、叶小纲、赵季平、赵麟和陈银淑等,并由马友友、朗朗、朱利安·劳埃德-韦伯等当今最优秀的演奏家与中国爱乐乐团担任首演。在2011年,由余隆担任艺术总监的北京国际音乐节与波士顿歌剧院向作曲家周龙共同委约的歌剧《白蛇传》获得了普利策奖。

余隆指挥的录音包括德意志唱片公司录制发行、中国爱乐乐团演奏的勃拉姆斯G小调钢琴四重奏(阿诺德·勋伯格配器)和瓦格纳的《唐豪瑟》序曲、中国管弦乐作品集以及由郎朗担任钢琴独奏的钢琴协奏曲《黄河》。拿索斯公司发行有余隆指挥科恩格尔德的小提琴协奏曲和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2012年,余隆主持的中国爱乐乐团100张CD和10张LP唱片的发行更开创了中国乐团录制鸿篇巨制的先河。

作为一位优秀的音乐家和知名人士,余隆亦把培养年轻音乐家和社会教育工作作为己任,每年他都会发掘和培养一批年轻音乐家与他领导的乐团合作,使年轻音乐家能够在最受瞩目的音乐平台上崭露头角。2007年余隆创办了广东国际音乐夏令营,2012年上海交响乐团与纽约爱乐乐团联合创办的乐队学院令众多的年轻音乐家心向往之。

由于把全能艺术家作为追求目标,余隆除却在中国爱乐乐团和北京国际音乐节出品的许多歌剧中担任指挥之外还亲自担任导演,尤其是2004年他导演并执棒中国爱乐乐团演出的歌剧《卡门》,以及2010年雷哈尔的轻歌剧《风流寡妇》均引起了空前的轰动。

鉴于余隆在推动当今世界古典音乐事业发展和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所做的突出贡献,2002年,德国万宝龙文化基金会向余隆颁发了年度“万宝龙卓越艺术成就奖”;2003年,法国政府特别授予余隆“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意大利政府向余隆颁发了“共和国骑士勋章”。2010年11月,中央音乐学院在其庆祝建院70周年大会上授予他中央音乐学院荣誉院士称号,以表彰他近十年来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作出的杰出贡献。这是国内艺术大学首次颁发“荣誉院士”称号,余隆成为我国艺术家中获此殊荣的第一人。当年12月15日又被授予“2010年年度中国文化人物”大奖。

2013年,余隆获颁国家级学术机构主办的最高艺术大奖“中华艺文奖”。

现余隆是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并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职务。

指挥 陈燮阳
陈燮阳(1939~ ) 江苏武进鸣凰人。1939年出生在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读书人家庭,父亲陈蝶衣为一代词作家,母亲是个京剧爱好者。 陈燮阳现为上海交响乐团名誉音乐总监、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特邀指挥。1984年出任上海交响乐团团长,1986年被任命为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第一位文艺院团的总监。1985年以来,陈燮阳先后赴苏联、日本、意大利、美国、英国、瑞士、韩国、朝鲜、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德国、丹麦、奥地利、法国、西班牙、俄罗斯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指挥本团或当地著名乐团举办音乐会,均受盛赞。

1998年1月和1999年2月,陈燮阳率中央民族乐团赴奥地利、德国、丹麦,在世界著名的维也纳金色大厅和柏林爱乐大厅,以及其他城市音乐厅举办中国新年音乐会。2000年8月,他又率中央民族乐团赴美国参加“中华文化美国行”的巡回演出,其中包括在纽约著名的林肯艺术中心举办音乐会。他带领上海交响乐团2003年在美国11个城市的巡演、2004“中法文化年”的欧洲巡演,以及2007年维也纳金色大厅的音乐会,获得好评如潮。特别是2004年6月20日,为庆祝上海交响乐团建团125周年,由他指挥上交在柏林爱乐大厅举行的庆典音乐会,获得巨大成功。

1953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先学钢琴,后进入作曲班;1960年升入大学本科指挥系,师从黄晓同教授,196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任上海芭蕾舞团管弦乐队常任指挥。1981年9月,他应邀赴美考察,师从耶鲁大学奥托.缪勒教授进修指挥课,指挥多个美国乐团演出。1982年他应邀在美国阿思本音乐节指挥音乐节乐团大获成功。1983年8应法国“音乐之声”唱片公司之约,他指挥北京中央乐团录制了贝多芬第一、第四交响曲唱片;1983年9月至1985年1月,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的指挥工作。1985年以来,陈燮阳先后赴苏联、日本、意大利、香港、澳门、台湾、美国、英国、韩国、朝鲜、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指挥本团或当地著名乐团举办音乐会,均受盛赞。1987年陈燮阳获得“上海之春”音乐节作品优秀指挥奖,1998年1月和1999年2月陈燮阳率中国中央民族乐团赴奥地利、德国、丹麦,在世界著名的维也纳金色大厅和柏林爱乐大厅,以及其他城市音乐厅举办中国新年音乐会。2000年8月,他又率中央民族乐团赴美国参加“中华文化美国行”的巡回演出,其中包括在纽约著名的林肯艺术中心举办音乐会。他带领上海交响乐团2003年在美国11个城市的巡演、2004“中法文化年”的欧洲巡演,以及2007年维也纳金色大厅的音乐会,获得好评如潮。特别是2004年6月20日,为庆祝上海交响乐团建团125周年,由他指挥上交在柏林爱乐大厅举行的庆典音乐会,获得巨大成功。

指挥 曹鹏
曹鹏(1925—),中国顶级指挥家,国家一级指挥。江苏江阴人。1945年参加新四军,入山东大学中文系,后任部队文工团指挥。解放后任电影乐团指挥,为《龙须沟》等几十部电影录配了音乐。1955年赴莫斯科音乐学院留学,师从著名指挥家金兹布尔克。这期间曾多次举行交响音乐会,演出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并指挥全苏广播交响乐团演出中国作品专场。1961年回国任上海交响乐团指挥,经常举行中外交响音乐会,曾指挥歌剧《蝴蝶夫人》,舞剧《三角帽》、《葛蓓莉亚》等的演出。1975年随团赴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访问演出,都获得好评。他的指挥稳重、清晰而有气魄;处理作品细致、深刻,富有激情。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交响乐团指挥,上海大学艺术中心艺术总监,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名誉院长,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艺术总监及首席指挥和上海市学生交响乐团指挥。

指挥 侯润宇
侯润宇,1945年生于昆明,七岁学习钢琴,1957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1959年在第一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担任钢琴独奏,1964年直升入上海音乐学院、1969年毕业于该学院指挥系。1977年侯润宇任上海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80年任上海芭蕾舞团客席指挥。现在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69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1981年获国家奖学金赴德深造,获钢琴硕士、指挥博士学位。1984年获得科隆音乐学院的艺术家文凭。1985年11月,结束学业回国,任上海交响乐团副团长,上海交响乐团副总监,常任指挥,首席指挥。1990年作为上海交响乐团首席指挥率团访问美国,在美国巡回演出16场,其中尤以在举世闻名的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的成功演出最获好评。1992年,随上海交响乐团访欧,在著名的莱比锡格万德豪斯音乐厅成功地举行了音乐会。近年来,曾先后与德国西南广播乐团、纽伦堡交响乐团、亨加利卡交响乐团、比利时列日交响乐团、香港管弦乐团等国内外著名交响乐团合作,并赴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西班牙、奥地利、南斯拉夫、瑞士、比利时、日本及美国等国家演出。2002年受聘于华东师范大学后,组建了华东师大交响乐团,任艺术总监,曾带领乐团先后赴奥地利维也纳、美国以及国内各地演出,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更多